阿赫玛托娃:柔情尽随风雨去

我旅居俄国期间,发现俄国读者对美国作家海明威(1899-1961)情有独钟:从苏联到解体后的俄罗斯,海明威的书一版再版,作家们聚会,张口闭口海明威。我不禁暗自思忖,海明威在苏俄享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难道这仅仅因为他是二十世纪经典作家吗?
后来,我读到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的一部专著,名为《间谍:克格勃在美国的兴衰》,才恍然大悟:原来海明威曾被苏联秘密间谍机构招募,按照苏联的说法,他也曾是苏联红军侦察员。本书作...
爱因斯坦(1879-1955)被认为是继伽利略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虽可开创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但在男女关系方面却很混乱。他不接受世俗传统婚姻定律,认为一夫一妻有悖人性,批评它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度”。苏联情报间谍机构意欲从爱因斯坦身上套取情报为苏联服务,便瞄上了他的人性弱点:对婚姻不忠,热衷与有夫之妇有染。
一九三六年,爱因斯坦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就是奉命潜入美国的苏联女侦察员玛...
苏联诗人、作家和记者西蒙诺夫(1915-1979)与中国有缘。一九四九年,他应邀参加北京开国大典。他的纪实文学《战斗的中国》描写了中国的解放战争。我一九七零年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小说《日日夜夜》。西蒙诺夫的爷爷是沙皇时代的皇家贵族军官,父亲在大革命时期经斯大林同意参加红军,后在国内战争中失踪。西蒙诺夫一九三四年开始写作,一九三八年毕业于苏联高尔基文学院。 西蒙诺夫有首家喻户晓的情诗《等着我》。这...
维索茨基(1938-1980)是苏联文艺天才。他写诗谱曲,唱歌演戏均硕果累累。他那沙哑粗犷的歌声和奔放张扬的诗歌,成为一代人青春叛逆的象征。一位俄罗斯作家对我说,那时苏联家家户户录音机播放的只有维索茨基的歌曲,多少女人为他歌喉而癫狂。维索茨基是苏联时代家喻户晓的超级艺术明星。1987年,他因为出演电视电影《见面地点不可更改》被追授苏联国家奖。 维索茨基中学毕业后想报考演艺学院,但遭父母反对。一九五五年八...
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 (1889~1966),生于今日乌克兰海港城市敖德萨。她自幼写诗,在苏维埃时期是诗坛阿克梅派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黄昏》、《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阿赫玛托娃在整个苏维埃时代都较为压抑,主要源于官方对阿赫玛托娃价值观不认可。她的诗歌因写尽人间春色和失落的爱,不体现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常被批判,以至于阿赫玛托娃在一段时期被禁止发表诗作。阿赫玛托娃无论从才华还是容貌均...
1988年初,我听到一则消息,移民美国的苏联诗人布罗茨基(1940-1996)获得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北京很多高校那时都没有布罗茨基的俄文诗作,我就跑到北京图书馆去找。当年,我就在《当代苏联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首布罗茨基诗歌中译,成为第一批介译布罗茨基诗作的中国译者。
但我翻译布罗茨基诗歌时,对他的情感世界了解甚少。那时,苏联尚未解体,各种信息闭塞。布罗茨基虽住在美国,但我估计,美国人对他的故事也是...
诗人涅克拉索夫(1821-1878)被列入一百位俄罗斯经典作家。他的诗作,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中译本,大多数中文读者读到的是魏荒弩和飞白先生的译文。中国读者知道最多的,莫属涅克拉索夫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这是俄罗斯第一部以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文学艺术作品。 涅克拉索夫出生在俄国波多尔斯克省的贵族之家。他父亲是帝俄军官,母亲是农奴主的女儿。父亲生性专横严酷,家中气氛压抑沉闷,涅克拉索夫跟着妈妈...
俄国作家普宁(1870-1953)的小说和诗歌在中国读书界走俏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普宁在文学上有天赋,一九零一年,普宁便获得普希金文学奖。俄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宁先是逃往君士坦丁堡,后又侨居巴黎。他一生写俄罗斯故事,一生都在发现和赞美漂亮女人。普宁说,真爱可遇不可求。普宁心目的美女标准是,双眸黑又亮,睫毛如蝶翅,红晕初上腮,肌肤如凝脂,纤手若柔荑,玉峰粉腿长.....最终,普宁在法国巴黎结识比他小三十岁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