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百年来,伴随着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东北亚风起云涌,此地成为国际间谍的角逐之地,爆发了一场接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战,促就了俄苏侦察机构的勃兴与发展。
 
那么,俄苏的情报机构如何在远东崛起,与其他国家的侦察机构一决雌雄呢?总的来说,沙俄在东北亚的情报机构发展,跨越了以下几个阶段:沙俄于1895年至1897年间,在远东成立了针对中、日、朝的侦察机构,并实施了最初的跨国侦察行动;1898年至1901年间,沙俄政府鉴于日本军力崛起,日俄对抗加剧,逐步加强对日侦察;1902年至1904年间,沙俄将对日侦察重点集中在,搜集日军对俄国远东和中国满洲的战备情报方面。
 
1895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东北亚战略态势瞬间改变,沙俄政权为确保正确评估中、日、朝政治军事形势和分析日本准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急欲获取更深层次的战略情报。但地处东北亚的俄国远东地区,由于远离首都圣彼得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的国家情报侦察机构体系的建立得不到重视,所以当时极不健全。
 
那时,沙俄政权尚未建立专门的侦察机构,沙皇将对外侦察列入外交部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后来组建了军事侦察部门,但力量分散,体制不完善,工作成效也不显著。比如,俄军总参谋部所属军科院是负责培养军事侦察人才的基地,但直到1905年都未建立秘密侦察专业,也没有日语、汉语和朝鲜语教学。原来,俄军总参谋部高层早在1895年前后就对东北亚局势有误判,认为沙俄军队是东北亚实力最强的劲旅,中、日、朝的军力根本不能与俄国抗衡。
 
因此,傲慢的沙俄政权从前对军事侦察的投入微不足道。比如1904年以前,沙俄军队中的随军译员虽然工作繁多,但军队给的待遇却很低下,军营甚至不给他们提供住房,搞得他们居无定所。此外,俄军在中、日、朝三国所构建的间谍网活动经费不足:1905年,俄军总参谋部给三国间谍网调拨的经费为56590卢布(折合约29170美元),分配到阿穆尔军区情报部门的经费仅为12000卢布(折合约6186美元),而据俄国情报显示,日本当时的备战经费已超过1200万卢布(折合约619万美元)……
 
甲午战争敲响了东北亚危机的警钟,沙俄惊恐日本军力的崛起,急命三国间谍网将主要侦察方向聚焦日本,致力于搜集其先进的军事科技、部队调动和作战计划等方面的情报。就是说,沙俄情报机构实际上在东北亚发生了危机之后才匆忙上阵。
 
尽管准备不足,但聊胜于无,更何况沙俄自古就是谍报大国,有深厚的军事侦察传统。档案显示,沙俄军事情报机构在后来的谍战中也一显身手,基本完成了俄军总参谋部部署的主要侦察任务,如研判东北亚各国1895年至1904年间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变化等,他们提交的情报对沙俄分析和评估日俄战争前的国际态势,特别是对与俄国接壤的中国和朝鲜各省的政治军事态势,制定新的对日战略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俄军侦察机构资料库有关中、日、朝方面的情报骤增,这些情报日后为俄军总参谋部制定日俄战争战略战术文本,绘制相关军事地图等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俄军侦察机构获取的中、日、朝军事设施情报,经过情报人员整编加工后编入《外军事最新情报汇编》;俄国情报人员甚至还作出了中、日、朝三国军人性格异同的比对分析,足见其情报工作的周翔与细腻。
 
就这样,相对出于劣势的俄军情报机构,在日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的前夜(1902年至1903),走上了东北亚国际谍战大舞台,向沙俄政权提供了交战前夜的大量情报,如日军大规模在中国满洲囤粮和在朝鲜囤煤,向朝鲜港口运送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品,驻华和驻朝日军高层军官频繁调动,人数也有所增加。而俄国总参谋部由于长期不重视情报工作,获得情报后反应迟缓,不适应东北亚战局的变动和日军的战略调整,致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俄军的相应部署。
 
不过,俄国毕竟是一个具有国家安全忧患传统的大国,国家安全观已经融入俄国人的血液,所以,即使俄国总参谋部再不重视情报工作,底层间谍人才也会层出不穷,并心甘情愿地服务情报侦察事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军中将、滨海州总督奇恰戈夫。
 
奇恰戈夫绝非等闲之辈,他曾参加过1877年至1978年的俄土战争,1900年他还带兵进军北京,后来自然参加了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苏联时代出版的史书,由于种种原因对奇恰戈夫讳莫如深,数十年只字不提。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才将其名字正式写进历史。
 
史书说,奇恰戈夫在20世纪初东北亚天翻地覆的政治和军事变迁中,不仅指挥过俄国中东铁路边防守卫独立军团后阿穆尔特别军区,而且他还主动对中、日、朝实施大规模的秘密侦察,为沙俄军事情报部门在远东地区情报侦察工作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话题:



0

推荐

孙越

孙越

40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旅俄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博客所有文字皆系原创,版权所有,如欲刊载,敬请留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