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苏联解体之前与世界隔着一道铁幕,铁幕内外两重天,彼此各不相知。苏联打造铁幕是用来阻隔信息的,阻隔信息的具体手段之一就是开列禁书书单,有些书明令不得印刷、出版和传播。现将部分苏联禁书及背后的故事讲述如下。笔者只讲禁书背后的故事,并无禁书排行之说。 
 
《癌病房》
 
 
 
说起苏联禁书,首当其冲的是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的长篇小说《癌病房》(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索尔仁尼琴这部作品写于1963年至1966年之间,他自称是自传体中篇小说,讲的是索尔仁尼琴1954年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癌症康复医院治疗时的故事。索尔仁尼琴将这本小说交送苏联文学杂志《新世界》(Новый мир),时任总编辑特瓦尔多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Твардовский)认定《癌病房》是一本佳作,遂决定与索尔仁尼琴签署出版协议。当时,苏联作家协会莫斯科分会还召集会员对《癌病楼》第一卷进行研讨,评价颇高。那时,特瓦尔多夫斯基还打算将《癌病房》的精彩章节,先行排版,在杂志上刊出。
1968年5月24日,苏共中央宣传鼓动及文化部(отделами пропаганды и агитации и культуры ЦК КПСС)负责人斯杰帕科夫和沙乌罗在给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汇报中说:“《新世界》编辑部及总编辑特瓦尔多夫斯基,曾多次试图将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癌病楼》刊登在杂志上。12月底,手稿根据总编辑要求已经发排……” 苏共中央因为《癌病房》揭露了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而下令封杀,结果《癌病房》已经排好的部分手稿被强令拆版。
此后,《癌病房》便以地下非法出版物的形式在苏联流传,还被译成其他语种在西方出版。直到1990年,《癌病房》才得以在《新世界》杂志上公开刊载,犹如一场命运的捉弄,而索尔仁尼琴更是历经沧桑,他先因1968年在境外发表小说《第一圈》(В круге первом)而被开除出作协,又因为《癌病房》和《第一圈》获得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再因《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激怒当局被驱逐出境。此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苏联几乎成为头号禁书,遭到全面封杀。1991年,苏联崩溃,1994年命运继续捉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又将索尔仁尼琴请回到俄罗斯,其作品又在俄罗斯全面解禁。《癌病房》的第一个中文版本的译者为著名翻译家荣如德先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尽管这部禁书当时只能以“内部发行”的方式传播,却仍滋养了不少读者的心。
 
《大师与玛格丽特》
 
 
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是苏维埃时期的禁书,被禁的理由,是他的小说反对苏维埃政权。布尔加科夫30年代所完成的所有作品,除了他的戏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根据长篇小说《白卫军》(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改编),因得斯大林赏识得以上演,其余作品几乎都被禁止出版,特别是他的不朽之作——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被禁时间长达30余载。所以,那时不少苏联人对于这部小说闻所未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被国际读书界称作奇书,更有研究学者称其为一部集讽刺与滑稽、幻想与神秘、爱情故事和哲学箴言于一体的多层次现实与幻想相融合的小说。布尔加科夫一方面通过考察莫斯科糜烂的世俗生活,凸显丑恶与真诚;另一方面,他将圣史文学化,通过罗马帝国的犹太总督彼拉多审判和处死约书亚的故事,展示暴虐背后的怯懦,揭示人性之中的弱点。
由于苏联长久不解禁《大师与玛格丽特》,所以,这部小说一直以影印件形式在民间流传。1961年的一天,苏联文艺学家乌里斯(Абрам Вулис)读到这部小说,心灵为之一振。乌里斯是苏联哲学博士,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他后来研究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创作,他在撰写布尔加科夫另一篇小说《卓伊金的住宅》(Зойкиная квартира)评论时,决定与尚健的布尔加科夫遗孀布尔加科娃(Елена Булгакова)建立联系,进行《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书的交流。
起初布尔加科娃对乌里斯不甚信任,仅仅给他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部分手稿,乌里斯看完手稿,觉得它比影印本精彩千百倍,乌里斯“如被闪电击中”,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震惊而狂喜。他没有想的是,布尔加科娃历经大清洗时代,竟然如此完整地保留着《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手稿。
乌里斯在布尔加科娃痴迷地读完了《大师与玛格丽特》整部手稿。1966年,他便在莫斯科作家协会的一次作品研讨会上说,他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苏联文学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手稿,此时的布尔加科娃充分信任乌里斯,她在乌里斯的帮助下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手稿送到苏联作家协会文学杂志《莫斯科》(Москва)杂志编辑部,布尔加科夫的传世之作《大师与玛格丽特》,被禁30年之后终在1966年出版了删节版。小说发表后, 苏联全国各界均为之震撼,人们争相阅读,那期《莫斯科》杂志的发行量突破了15万份。
布尔加科夫直到1940年逝世都不奢望《大师与玛格丽特》在苏联出版,他曾预言,只要苏联存在,他的小说就见不得天日。布尔加科夫死前曾给妻子留下医嘱,请远房亲戚的后代协助出版《大师与玛格丽特》。不过,布尔加科夫那曾料想,他死后不过26年,《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删节版便在苏联问世。该书全本1973年在莫斯科出版,也不过是布尔加科夫死后33年的事情。《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中文本30年来不断推出,竟有七八个之多,笔者推荐阅读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钱诚先生译文。
 
《日瓦戈医生》
 
 
苏联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ак)自1945年至1955年耗时10年,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书后还附有日瓦戈的的诗歌。本书可谓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日瓦戈医生》全景式地展示俄国医生和诗人20世纪初至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命运,探寻了生与死、俄国历史、知识分子与俄国革命、基督教和犹太人问题。
苏联官方文学界不看好此书,认为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不赞同十月革命以及苏联随后所发生的一切,所以苏联不允许《日瓦戈医生》公开出版。1956年春季,帕斯捷尔纳克将《日瓦戈医生》分别推荐给苏联最著名的文学杂志《新世界》(Новый мир)、《旗》(Знамя)以及文学年鉴杂志《文学莫斯科》(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Москва),秋季遭退稿,还附上了苏联作协领导人费定和西蒙诺夫等人措辞严厉的信件。其实早在1956年夏季,帕斯捷尔纳克就通过意共驻莫斯科电台记者兼播音员谢尔戈•德•安杰罗(Sergio D'Angelo),将《日瓦戈医生》手稿转交给意大利出版商费尔特里内利(Giangiacomo Feltrinelli)。
1957年8月,帕斯捷尔纳克将他受到的来自苏联高层的巨大压力,转告意大利斯拉夫学者斯特拉达(Vittorio Strada)并且被迫在签发电报放弃在意大利出版《日瓦戈医生》。他还委托他转告出版商费尔特里内利,服从出版禁令是不得已而为之,“书无论如何不能出”。
然而,1957年11月,费尔特里内利全然不顾苏共和意共的双重压力,在米兰出版了《日瓦戈医生》的意大利文版(费尔特里内利因此被开除意共)。1958年,荷兰出版了未经费尔特里内利同意出版了“盗版”的俄文版《日瓦戈医生》。1959年1月米兰又出版了未经帕斯捷尔纳克校订的俄文版《日瓦戈医生》。1958年维也纳举行了第七届国际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会议主办方将荷兰出版的俄文版《日瓦戈医生》派送给苏联游客。
1958年10月23日,帕斯捷尔纳克因为1958年10月23日,经法国作家加缪推荐,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史诗小说方面所取得了杰出成就。”但是帕斯捷尔纳克由于来自苏联政府的压力,无法前去领奖,只得拒绝前往。1989年12月9日,其子小帕斯捷尔纳克(Евгений Пастернак)前往斯德哥尔摩代已经过世的父亲领回大奖。
《日瓦戈医生》在苏联遭禁长达30年,期间,它一直作为地下出版物秘密流传,直到1988年4月《新世界》杂志才刊载全书,并附上了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里哈乔夫(Дмитрий Лихачёв)撰写的前言。中国《日瓦戈医生》的翻译工作跟进很快,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出版过七八个译本,我推崇蓝英年先生的译本。
 
《洛丽塔》
 
 
俄裔美国作家的纳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的长篇小说《洛丽塔》(Лолита)于1955年出版,它讲述了法国移民亨伯特迷恋女房东13岁女儿洛丽塔的故事。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完稿后,先后推荐给法国、英国、阿根廷及新西兰等国的出版社,但均遭退稿,1955年最终在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
《洛丽塔》在苏联直到1989年都禁书,理由是,其一,作者早于1922年便离开苏联投入西方怀抱,成为苏联意识形态的敌人;其二,《洛丽塔》的价值观与苏联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格格不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洛丽塔》出口转内销,在苏联图书黑市大卖,一度成为苏联最畅销的地下出版物,20世纪70-80年代,莫斯科的一本《洛丽塔》价值80卢布,而那时苏联百姓中等月收入仅为100卢布。没等到90年代俄罗斯名正言顺地出版《洛丽塔》,苏俄读者早就对《洛丽塔》耳熟能详了。1972年,苏联流亡作家、诺奖得主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写信给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纳博科夫获奖未果。
中国翻译出版《洛丽塔》是在80年代末期,几乎与苏联出版界同步,直到最近十年仍有新译本问世,可谓种类繁多,品质参差,我个人觉得于晓丹和主万的翻译质量更靠谱。
 
《险路》
 
 
苏联女记者和传记作家金斯堡(Евгения Гинзбург)对中国读者很陌生。金斯堡20年代她就读于喀山东方教育学院,后在《红色鞑靼报》(Красная Татария)任记者。她于1937年被诬陷参与托洛茨基恐怖组织活动,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判处10年有期徒刑和没收个人财产。
金斯堡刑满释放后前来莫斯科定居,开始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险路》(Крутой маршрут)该书揭露了斯大林主义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她将小说称为 “记录个人崇拜时代的编年史”。1965年她因恐惧再次被捕,便销毁了小说手稿,待风声过后,她才继续写作。
金斯堡的《险路》第一部分写于1967年,描写作者1934年被捕遭关押的情况。第二部分写于1975-1977年间,展现了作者在苏联著名的古拉格——科雷马劳改营的囚徒生活。第三部分,叙述了作者从劳改营刑满释放后的生活。
1967年,金斯堡将小说第一部交予意大利米兰出版机构和美国纽约哈考特出版社(Harcourt)出版。1988年苏联开始鼓吹“公开性”与“新思维”,《险路》第一部分在苏联出版。1990年,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坎坷之旅》,苏联作家、国家文学奖金获得者贝科夫(Василь Быков)作序称,《险路》是一部震撼世界的作品,它不是流行文学,而是唤起人类几乎遗忘的恐惧和惊悚之书。苏俄读书界称,《险路》是苏联文学史上一部非同寻常之作,它追求赤裸裸的历史真实,字里行间闪烁着虔诚与可信之光。
金斯堡生前仅见到《险路》第一部,第二和第三部小说均在其身后出版。《险路》尚无中文译本。
 
 
《山羊之歌》
 
《山羊之歌》(Козлиная песнь)是苏联列宁格勒诗人和作家瓦金诺夫(КонстантинВагинов)的作品,他1908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酷爱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1919年参加红军,曾在乌拉尔作战。1921年曾参加俄苏著名作家古米廖夫的诗人俱乐部“诗人车间”(Цех поэтов),后创建自己的诗歌俱乐部“岛人”(Островитяне)。1921年底瓦金诺夫出版第一部诗集《混沌之旅》(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Хаос)。
瓦金诺夫不仅蜚声苏联诗坛,而且长篇小说成就斐然,其结构繁复,布局奇特,评论界称之为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作品,也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小说的特征。瓦金诺夫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山羊之歌》,它写于1927年,它备受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推崇。《山羊之歌》的故事很魔幻,主人公捷普捷尔金是个瘦高个儿,长了一头羊毛般花白干燥的乱发,经常无端地陷入沉思和思虑。他和一群诗人及艺术家朋友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如同生活在孤岛上,那里“野草在石缝中生长,孩子们唱着下流的歌。”他们在那里寻找生活中的位置,幻想成为艺术复兴岛上的新居民,小说讲述了转型期国家年轻人的迷惘。  
《山羊之歌》也是一部诗体青春小说,书中随处可见瓦金诺夫诗意盎然的抒情段落:“他从人群中走进绚丽的彼得堡春夜,它将众灵魂托升到涅瓦河之上,宫殿群之上,教堂群之上;走进花园般沙沙作响,青春般放声歌唱和飞若箭镞,但对他们而言已是白驹过隙的夜晚。”
瓦金诺夫1934年病逝后,他的作品便在苏联禁止出版,其母也因他而被捕,苏联文学史对他创作只字不提,直到1982年他的诗集才在苏联第一次再版。1983年,美国出版了瓦金诺夫的小说《吝啬鬼》(Гарпагониана),直到1989年,苏联才全面解禁瓦金诺夫的作品。瓦金诺夫的作品尚无中译本。
 
《丧钟为谁而鸣》
 
 
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于1940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这是一部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小说,也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作之一。故事讲的是美国青年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一往情深,遂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他参加了地方游击队,完成了炸毁敌方桥梁的任务,他在战斗中经受战火与爱情的洗礼,最终血洒沙场。
海明威这部小说的构思,源于在西班牙采访到的西班牙共和军中校克桑蒂的故事,但海明威当时并不知道,这位在敌后指挥游击队从事破坏活动的克桑蒂,实际上是格鲁乌,即苏联对外军事侦察局(ГРУ)侦察员马穆苏洛夫(Хаджи Мамсуров)。马穆苏洛夫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晋升为格鲁乌上将。
海明威从西班牙采访归来曾在他的古巴别墅小住,这套别墅恰是他用《丧钟为谁而鸣》五分之一的稿费购得,价值18500美元,1959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Анастас Микоян)奉命前来古巴看望海明威,他向海明威赠送了两卷集的俄语版《海明威作品选》,但是其中不包括《丧钟为谁而鸣》,因为它在苏联属于禁书,当局称之为“涉密文学”,原因是海明威小说主人公之一是苏联对外军事侦察局格鲁乌军官,而当时苏联情报机构干预西班牙内战的相关档案并未公开。
《丧钟为谁而鸣》1962年由《国际文学》(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杂志以内部参考书的形式刊印300册,专送苏共领导人阅览,当期杂志领取规定严格,需本人签字领取。直到1968年,《国际文学》杂志才公开刊发《丧钟为谁而鸣》,小说主人公原型马穆苏洛夫上将生前有幸读到此书。他说,小说主人公与他有相似之处,但更像海明威本人。
《丧钟为谁而鸣》在中国自80年代至今已有多个译本,我个人喜欢程中瑞和程彼得的译本。
 
话题:



0

推荐

孙越

孙越

40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旅俄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博客所有文字皆系原创,版权所有,如欲刊载,敬请留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