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很多习惯于在欧美、东瀛和香港一掷千金,连眼睛都不眨的国人来说,去俄国买点什么,总显得不知所措,莫斯科既没有马约门和香榭丽舍大街的珠光宝气,也没有乔治五世大街和蒙田大街的名牌荟萃,没有东京的台场,没有新宿和涉谷,也没有铜锣湾和旺角。俄罗斯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纪念,不仅与它漫长的农耕和游牧文化相关,更与罗斯千年受洗,全民皈依东正教这一历史不可分割,所以,一般游客若不了解这点,便对俄罗斯的礼品、手工艺品兴趣索然。若空手而归,无异于白跑一趟。

其实,莫斯科的主要观光景点,如老阿尔巴特大街、市中心的地铁站、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克里姆林宫、红场等,每时每刻都在向游客展示工艺品,既有艺术陶瓷、纺织、编织、绣花、木雕、石雕、铸件、铸塑和金属浮雕,亦有彩绘餐具、编织餐布、木质菜板、绣花毛巾和羊毛披肩等,它们都是自古以来,俄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但对于习惯了奢华购物的我们,谁还会去追求这样的返璞归真呢?

最近,听说国内琥珀(蜜蜡)升值,买者趋之若鹜。由于国内琥珀资源有限,很多人开始打探俄国琥珀的商情,不仅有人购买市面上的工艺琥珀,而且更有商家与原产地的业主合作开采,可谓利益驱动,兵贵神速。在俄国民间,琥珀历来象征幸福,健康和爱情,经常被用来制作为护身符。俄国琥珀,确实值得一买,只是建议列位在购买的同时,也为自己提升一下精神附加值。俄罗斯的琥珀产地在最西端的波罗的海,人们长期以来沿海岸采集琥珀,早已成为传统,那里,居然还在一个名叫“琥珀”的村子,成为著名的琥珀采集场。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俄罗斯琥珀的储备资源已经面临枯竭。

俄国琥珀通常用来用作节日和盛典装饰物,著名的叶卡捷琳娜皇宫,就有一个举世闻名的琥珀厅,通体装饰着蜂蜜般的琥珀。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德军偷运走了琥珀厅,它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女皇的琥珀厅,是照原样复制的。因此,别看晶莹剔透的琥珀,不过是一块石化的树木液汁,却也承载着俄罗斯民族的爱恨情仇。

若你游览俄罗斯的金环,你绝不能错过美丽的古城罗斯托夫,它距莫斯科280公里,那里出产俄罗斯最著名的工艺品——传奇的罗斯托夫珐琅,它是一种被涂上不同颜色的玻璃晶体,经过摄氏800度炼炉的烘烤后,艺术家在加工好的底板上绘画,这个过程循环往复,需要经过多次才能完成。俄罗斯工匠巧妙地将珐琅与镀银铜器、银器和金器相结合,制成茶具、餐具、钟表和各种首饰等。俄罗斯工匠把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融入珐琅的设计,如脍炙人口的青蛙公主的故事等。早在15-16世纪,俄罗斯美女就喜爱用珐琅做装饰品,每逢节日盛典,据说她们华丽的头饰上,永远少不了玫瑰红珐琅,那是她们的最爱,因此她们个个变得雍容高贵,尊如女王。

还有两类被称为木雕彩绘的俄罗斯工艺品,它们也是前往俄罗斯观光购物客很不错的选择,一种是霍赫洛玛装饰画,另外一种叫巴列赫彩绘。先说霍赫洛玛装饰画,这种俄国民间艺术,起源于东正教圣像画家古老而神秘的画室。那些古老的画家,原是旧礼仪派的教徒,它们首创的这种工艺和彩绘,后来被移植到餐具的制作上,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莫斯科街头所看到的黑色、红色和金色相间的工艺品。工匠们多采用俄罗斯丰盛产的山杨,桦树和椴树为原料,然后在其上彩绘。他们首先用过了水的粘土打一层底色,晾干后再用亚麻籽油擦拭,再涂抹银粉和阿利芙油,之后将它们放置到炉中烧制。阿利芙油受热变黄,餐具半成品便呈现出蜂蜜黄色。霍赫洛玛漆画的品类早已定型,基本上是杯子,盘子,餐具橱,小木桶,木碗等餐具。

再说巴列赫彩绘。首先,它是工匠用从大自然里提取的速干颜料,在纸型上绘制而成。俄国绝大多数的工艺首饰盒、装饰板、烟灰缸和其他日常生活的小饰物,都属于这种古老的工艺,它发源于俄罗斯远古的穷乡僻壤,也是东正教圣像学校画家们的首创。遗憾的是,巴列赫彩绘发祥的准确记录已经失传,我们只知道,巴列赫圣像最早可追溯到16-17世纪的俄罗斯。

1917年发生了十月革命,这个事件也改写了巴列赫彩绘的命运。布尔什维克对教会大肆镇压,导致巴列赫圣像绘制被禁止,绘制技艺此后多年无人问津,直至濒临失传。可怜的巴列赫圣像画家,只得另辟蹊径,不再表现宗教主题,而去改画世俗实用产品。俄国工艺美术专家告诉我,巴列赫彩绘最终有一个组装、涂漆和打磨的过程,最终,竟然都是由女性手工完成打磨抛光,专家的说法很具精神性:只有温暖的女性手掌,才会为这些彩绘锦盒,平添美的奇光异彩和无限深邃的爱。

说道俄罗斯工艺品,就不能不提到一种叫玛特廖什卡的玩偶,即被中国人称之为套娃的一种彩绘木制玩具。这种玩具很奇特,很多前往俄国观光的中国人都会买来收藏。玛特廖什卡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母亲”的意思,十月革命前夕,这个词在俄罗斯是个很流行的女性名字,因此,可以说,玛特廖什卡是个女人,也是位母亲。再看俄罗斯的传统套娃,最大的那只,酷似居家过日子的俄罗斯胖大嫂,身穿传统的宽大连衣裙,头裹花花绿绿的毛织头巾,在它里面,套装同样类型的小尺寸玩偶,数量从三个到多个,甚至数十个不等,状如木蛋,它们象征着俄罗斯家庭追求多子多福的兴旺生活。不过,据俄罗斯民间传统工艺品专家考证,俄罗斯套娃的产生,最早是从日本不倒翁获得的灵感,而日本不倒翁的发明人,却是从印度6世纪传道者菩提达摩那里得到的真传。

苏联解体之后,俄国工匠发扬和光大了套娃艺术,他们不仅将俄罗斯民间故事、文学名著的人物和情节融入玛特廖什卡玩偶创作,还将俄苏国家历史进程演化为玩偶题材。我在莫斯科甚至还见过,各个时期的政治人物进入套娃,如有一种8件套的玩偶,人物排列依次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本无懈可击,但是玩偶最里面藏着一枚蜜枣般大小的红疙瘩,它却令我百思不其解,便去请教工匠,他冲我挤挤眼睛,说:“这是共产主义思想喽!”

话题:



0

推荐

孙越

孙越

40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旅俄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博客所有文字皆系原创,版权所有,如欲刊载,敬请留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