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九四五年五月,卫国战争结束,苏联收容了二百三十九 万德国战俘。同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等地,九月结束战斗,将近60万日本关东军又成为苏军阶下囚。战后,苏联推行战俘强制劳动改造,将德日战俘,像本国的刑事犯和政治犯一样,送进古拉格群岛强制服苦役,并不仅仅是为了牵制他们做工,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将这些战俘的改造,纳入本国的“强制罪犯劳动改造体制” (以下简称“强劳”),这是斯大林集权体制所决定的,它要求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要接受意识形态监控,在苏联改造的战俘,也不例外。追根寻源,早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七日,俄罗斯联邦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ВЦИК РСФСР),即建立了苏俄刑事犯罪惩戒体系,强劳成为该系统中的政治和经济措施。
一九三九年,苏联和德国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共同出兵打击波兰,当年便有大批波兰战俘被押解至苏联境内,一九三九年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之下,成立战俘强制拘押人员管理总局(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по делам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и интернированных),直接管理战俘。澳大利亚著名学者卡耐尔(Stefan Karner)指出,战俘和强制拘押人员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与苏联的古拉格监狱如出一辙,也是斯大林恐怖主义治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九四一年六月一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被拘押在古拉格,或不在古拉格的战俘,都应参加苏联工农生产劳动的决议。该决议附件,还规定了战俘参加苏联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具体领域、场所及其收入所得等管理条款。
一九四二年六月至一九四三年二月,爆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战俘人数陡增,内务人民委员部首次为劳改营战俘布置劳动任务,总局推动了战俘强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苏联各个劳改营里的战俘,每日工作时间为十二小时。德国投降之后,总局进一步明确了战俘被强劳的必要性,指出战俘必须用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所付出的劳动,补偿参与侵略战争给苏联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此外,还明确规定了战俘劳动的保障机制,如每天劳动八小时,加班不得超过二小时,每月休息4天等。战俘劳有所得,每月十五至二十五卢布,少于苏联收入低下的工人,但是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职工。矿山的作业的战俘,井下作业人员每月收入为一百卢布,井上作业为五十卢布。
一九四三年十月九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利特维诺夫,在致部长莫洛托夫的信中确说明,苏联要求德国用战俘的人力资源和火炮技术与生产,补偿发动战争对苏联造成的损失。但是直到一九四四年十月,英美盟国对苏联的要求内部争议不断,仍置之不理。一九四五年克里米亚会议,盟国虽然讨论了苏联对德索赔条件,即苏联要求战后十年内,每年应确保苏联得到“五百万具有不同娴熟技能的德国工人(包括技术高度熟练的干部)”,但最终搁置苏联的要求,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也未予通过。
斯大林眼见苏联索赔计划落空,就想到了关押在苏联境内的二百三十九万德国战俘,他觉得,战俘是人力资源上的一笔财富,对恢复和振兴战后苏联经济有益。于是,斯大林亲自批准将外国战俘,纳入苏联强劳制度体系,一方面变相解决了苏联的对德索赔,另一方面,也为战后经济恢复谋到了低廉的劳动力。
由于苏联战后实际控制民主德国,便将大批德国技术专家,押解至苏联的劳改营从事科研和生产。战后,苏联各地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多隐秘的劳改营,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演化成一座座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的秘密城市,其中绝大多数,都由德国专家在协助苏联做军工项目研发,这些秘密城市,日后成为苏联重要的军工科研和生产基地。当年在这些无名小城工作的战俘,生活条件优于其他劳改营的囚徒,但他们却受到更严格的管制,有人甚至终身不能离开禁地。
还有,凡是二战期间,经由苏联军队“解放”的中东欧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在那里侨居和定居的德裔居民,都作为战俘和强制拘留人员押送苏联劳改营强劳。苏联还将上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的德国居民,强行拘押至苏联战俘集中营。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九日,苏联内务部在给斯大林和贝利亚的工作报告(第七千一百六十一号和七千二百七十五号)中指出,“凡是生活在被苏联红军解放领土之上的,男子年龄在十七至四十五岁,女子在十八至三十岁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德国人,全部被苏联羁押和征用。”一九四五年二月三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颁布七千四百六十七令,为了防止德军残部在苏军后方从事破坏活动,立即拘押第一和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后方的、所有具有劳动能力和可以作战的德国人,交由内务部管理,并以每千人为单位组成劳改营,每营配以十二名苏军管教。劳改营的工作,是去顿巴斯煤矿挖煤,或者是去苏联南部开采有色金属。根据解密的档案记录,一九四五年一月至四月,前去挖煤和开矿的德国俘近十九万人,九月,人数增至二十万人。
一九四六年二月,日本战俘开始从中国和朝鲜押解回苏联强劳,全苏战俘集中营的人数达到二百二十二万八千人,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劳动大军,其中欧洲战场的战俘有一百六十四万五千人,日军战俘有五十八万三千人,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战前和战争中,被关进苏联古拉格集中营,正在接受强劳的本国刑事犯和政治犯(他们仅有一百七十万多人)。史实证明,战后苏联经济恢复,与劳改营战俘做出的努力不可分割,劳改营里战俘在各行各业所创造的产品质量,有相当不错的口碑。
根据战后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决定,很多德国战俘分配在煤矿采掘、黑色和有色金属开采等领域进行强劳,这些工作,原为苏联重工业战略企业所承担,后由于战争的缘故而搁置或者。一九四五年三月,卫国战争尚未结束,就有一万四千多名德国人被遣送苏联煤矿劳动,一万五千人被遣送有色金属矿场参加开采。三月十九日,百分之二十八的德国战俘,被送往苏联乌克兰顿巴斯煤田挖煤,四月十日,顿巴斯又追加了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九名德国战俘。
在卫国战争结束前后的若干年里,乌克兰煤矿开采者,百分之五十四是劳改营的德国战俘。那时,苏联除了地方小规模的热力工业体系,以及内务人民委员部自有设施之外,所有煤矿的开掘及相关工程,均由劳改营战俘完成。这表明,由苏联国家所建立起来的战俘强劳体系,已逐渐成熟。然而,苏联内务部并不知道,战俘劳改营的厄运,马上就要到来。
 
 
话题:



0

推荐

孙越

孙越

40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旅俄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博客所有文字皆系原创,版权所有,如欲刊载,敬请留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