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狗律法

我莫斯科的女邻居卡琳娜,养了一条法国斗牛犬,却给它起了个苏联的名字,叫比姆。卡琳娜告诉我,狗名字是他爸爸的杰作,取之于他最喜欢的苏联作家特洛耶波尔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卡琳娜常常跟我抱怨,说在莫斯科很多地方都不能带狗前往,如超市、餐厅和咖啡店什么的。她说的是实话。我常看见超市门前的柱子上拴着狗狗,关切地朝店内张望,等待主人购物出门。显然,狗狗不得入内。而在莫斯科的餐厅和咖啡店,我几乎...
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 (1889~1966),生于今日乌克兰海港城市敖德萨。她自幼写诗,在苏维埃时期是诗坛阿克梅派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黄昏》、《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阿赫玛托娃在整个苏维埃时代都较为压抑,主要源于官方对阿赫玛托娃价值观不认可。她的诗歌因写尽人间春色和失落的爱,不体现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常被批判,以至于阿赫玛托娃在一段时期被禁止发表诗作。阿赫玛托娃无论从才华还是容貌均...
1988年初,我听到一则消息,移民美国的苏联诗人布罗茨基(1940-1996)获得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北京很多高校那时都没有布罗茨基的俄文诗作,我就跑到北京图书馆去找。当年,我就在《当代苏联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首布罗茨基诗歌中译,成为第一批介译布罗茨基诗作的中国译者。
但我翻译布罗茨基诗歌时,对他的情感世界了解甚少。那时,苏联尚未解体,各种信息闭塞。布罗茨基虽住在美国,但我估计,美国人对他的故事也是...
我看过一个统计,截止1939年,苏联读书人的比例高达87%。再有,苏联时期,中小学第一次将俄罗斯经典作家的作品系统列入学习课程,这也是读书界的一件大事。但我发现,即使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经典作家,也不是一下就列入课本的,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在赫鲁晓夫时期才通过。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等作家,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才被苏联学生认识。当然,更多的俄苏文学作家是苏联解体后才广为人知的。
苏联时代好书一册难求...
俄国黄金时代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生于莫斯科,他的作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介译到中国,到二十一世纪,他的作品中译本几乎出齐。大多数中国读者说起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会联想到苦难和救赎,他的爱情与婚姻确实经历了深刻的灵魂煎熬。
话说,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因为参加秘密进步小组被捕,直到1854年被释放。他出狱后,沙皇政权不允许他到首都生活,将他下放到草原小城谢米巴拉金斯克。其实那里只是个落后的小镇,偏僻...
八十年代,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时接待过一些苏联作家。我问他们稿酬怎样,他们的回答令我吃惊,因为他们的稿费比中国作家高多了。苏联作家的整体收入与西方作家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就苏联物价与消费而言,靠稿费为生的苏联作家,收入算是相当可观。苏联作家除靠写作挣稿酬外,还享受政府专款建造的作家俱乐部、免费别墅和食品特供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从物质上,算对得起“灵魂工程师”了。
苏联解体后,社会发...
诗人涅克拉索夫(1821-1878)被列入一百位俄罗斯经典作家。他的诗作,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中译本,大多数中文读者读到的是魏荒弩和飞白先生的译文。中国读者知道最多的,莫属涅克拉索夫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这是俄罗斯第一部以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文学艺术作品。 涅克拉索夫出生在俄国波多尔斯克省的贵族之家。他父亲是帝俄军官,母亲是农奴主的女儿。父亲生性专横严酷,家中气氛压抑沉闷,涅克拉索夫跟着妈妈...
俄国作家普宁(1870-1953)的小说和诗歌在中国读书界走俏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普宁在文学上有天赋,一九零一年,普宁便获得普希金文学奖。俄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宁先是逃往君士坦丁堡,后又侨居巴黎。他一生写俄罗斯故事,一生都在发现和赞美漂亮女人。普宁说,真爱可遇不可求。普宁心目的美女标准是,双眸黑又亮,睫毛如蝶翅,红晕初上腮,肌肤如凝脂,纤手若柔荑,玉峰粉腿长.....最终,普宁在法国巴黎结识比他小三十岁的女...
话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 - 1837)可谓全球闻名,中国翻译出版他的小说和诗歌是在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也是俄罗斯文学最早的中译本之一。
普希金写诗是遗传,他叔叔和父亲都是诗人,他们写了一辈子诗。众所周知,凯恩(1800-1879)是俄国十九世纪一位貌似天仙的美女,圣彼得堡贵族之家的名门闺秀,她因普希金所赠予的那首著名诗篇《致凯恩》而名垂青史。殊不知,普希金之父早在儿子之前就曾追求凯恩,并为她写...
俄罗斯诗人凯德洛夫(右)与夫人卡久葩
2004年夏天,莫斯科传媒关于先锋派诗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康斯坦丁·凯德洛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Кедров)的评说达到顶峰,今年8月2日,凯德洛夫在全球11500名被提名的、俄语网络文化方面成功人士的竞争中获胜,凭借1984年创作的《爱情电脑》(Компьютер любви)一诗,获得2003年俄语网络文化“Grrammy.ru”奖。颁奖委员会宣布,经过公开评选,《爱...
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发生于1940年5月25日,那时,英法联军被德国机械化部队击溃,德军将联军挤压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Dunkirk),英法军队被迫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他们利用各种船只将军队有生力量撤往英国,以40万部队抵挡德军8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壮举。
敦刻尔克的壮举也使我联想到1941至1942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Об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