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6年04月25日 21:43

消失的琥珀屋

消失的琥珀屋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1945年之前,它属于德国,名叫柯尼斯堡(Königsber)。1945年,苏德两军激战柯尼斯堡,苏联红军将士战死十余万,最终夺取该城。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归了苏联,1946年易名加里宁格勒。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继承了它,但该城东部白俄罗斯和北部的立陶宛等国纷纷独立,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广袤大陆不再接壤,遂成飞地。 我从加里宁格勒驱车向...
阅读全文>>
2016年04月18日 08:20

既让光来照亮,明耀信者之魂

既让光来照亮,明耀信者之魂             著名哲人前去请教4世纪埃及隐士大安托尼,道:“阿爸,你何居于此,居于无读书之乐的荒漠?”隐士举手指指蓝天,烈日,群山,荒漠之沙和贫瘠的植被,说:“哲人,我的书,即被造万物之大自然,所以,只要我愿意,我即可从它们中读到上帝之事。”     我们的世界,是伟大上帝的启示录。即使人们凝神细看,绞尽脑汁,倾心观察或分析成瘾,你不得不惊叹其和谐、美丽与合理,从分子到星系,无所不在。于是,问...
阅读全文>>
2016年04月15日 08:13

白日的眼睛:脱衣舞星与双料间谍

白日的眼睛:脱衣舞星与双料间谍     西方间谍史上,有位不平凡的女特工,叫玛塔•哈丽(Mata Hari,1876-1917),原名玛格丽特。她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她原本只是个沦落女子,却摇身一变,成为巴黎夜总会的大舞星,多少名流显贵,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她却尽情周旋于欧洲军政要人之间,最终成为间谍,遭遇逮捕和枪杀,写下间谍史上最凄美的一页。 玛格丽特1876年生于荷兰莱瓦顿市(Leeuwarden),在她家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她父亲...
阅读全文>>
2016年04月13日 08:01

为何《圣经》作者另有其人?

为何《圣经》作者另有其人?   圣书乃得名《圣经》之书,其自希腊语翻译而来,即为“书”之意。此名得来,并非偶然。《圣经》极其特殊之意得以体现:此乃书中书,一部大写之书,生命之书,因为上帝本人,造物主和生命给予者,即透过此书与我们讲话。 《圣经》分为两个容量不均等的部分。第一部分或称大部头,为《旧约》,第二部是《新约》。 《旧约》,为主耶稣基督降临世界之前,人类的拯救史。《新约》,是与救世主降临有关的拯救史。 《旧约》诸书,...
阅读全文>>
2016年04月05日 11:14

被遗忘的中苏间谍电影大战

被遗忘的中苏间谍电影大战 中苏意识形态之争,始于赫鲁晓夫上台,特别是1956年苏共召开20大以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烈动荡,此后,中苏逐渐关系恶化,直到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邀造访北京,16日,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曾说,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未来自不待言,而过去,却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苏反特电影大战,就是其中一个,说来颇为有趣。...
阅读全文>>
2016年04月01日 09:53

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 上周,25岁的俄军陆军中尉普罗霍连科(Александр Прохоренко)被叙利亚反对派军队包围后,呼叫俄空军对自己所在位置发动攻击,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俄总统普京近期将接见普罗霍连科家人,并向普罗霍连科追授“俄罗斯英雄”勋章。普罗霍连科此举,或受到苏联著名电视电影《向我开炮》的影响,片中女主角莫罗佐娃第一次喊出了“向我开炮!”的豪言壮语。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题材4集电视电影《向我开炮》,是根据1...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25日 13:58

风流神秘巴别尔(下篇)

风流神秘巴别尔(下篇)
 巴别尔与妻子比洛什科娃和女儿丽姬娅在一起 
   风流神秘巴别尔(上篇)   巴别尔在法国一直住到一九二八年,十月的一天,他突然打点行装,声称要回莫斯科。原来,巴别尔自从有了女儿之后,家中开销吃紧,虽然流亡法国的苏俄作家欣赏巴别尔的作品,但这并不能改变巴别尔在巴黎靠卖文为生,收入微薄的境地。再者,巴别尔觉得,他若长期侨居国外,国内的读者会逐渐淡忘他。因此,巴别尔思前想后,觉得回国谋生比较可靠和稳...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23日 17:20

风流神秘巴别尔(上篇)

风流神秘巴别尔(上篇) 思考中的巴别尔   我三十岁以前翻译巴别尔小说《骑兵军》的时候,还没有去过他出生、成长和死去的那些城市,如敖德萨、尼古拉耶夫、基辅以及莫斯科,所以,我不可能读懂他的书,译文亦幼稚可笑。二十年后,我旅俄归来,巴别尔的形象才逐渐在我笔下变得清晰和明朗,他本人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才逐渐丰满和鲜活,栩栩如生地朝我走来。 巴别尔(Исаак Бабель)一八九四年生于南俄港口城市的敖德萨(今属乌克兰),而...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18日 05:58

北朝鲜:全民绝地反击(独家组图)

北朝鲜:全民绝地反击(独家组图)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12日 18:58

天堂,即流蜜之地

天堂,即流蜜之地       人类自古懂得,蜂蜜入药入膳,其味甜美,妙不可言,称其为无价之宝。天然蜂蜜量微,亦称天赐。大约公元前700年,开始人工养殖蜜蜂,因为人们对蜂蜜的需求越来越大。古希腊、印度、埃及和中国均为世界最早养蜂之国。在宗教发达的国家,蜂蜜是圣品,用来做感恩祭祀,其功能相当于《圣经》所说的香膏。古希腊和印度人,还用蜂蜜美容和养颜。 古代蜂蜜稀缺,入膳者甚寡,惟有达官贵族可享受。19世纪,甜菜和甘蔗所提炼...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11日 08:31

【组图】大制裁之前的北朝鲜

【组图】大制裁之前的北朝鲜

孤寂的海滩

平壤的早晨

海岸的电网

上一个国庆节

机场军事化管理

青年人加紧学习英语

村景

清晨的街头

爱国就是爱领袖

驻地附近的女交警

裂变

海岸防线

背石头的民工

村景

平壤

公交不轻松

农村人的出行

生活军事化管理

母子

还是村景

生计

市政工人

小城一景

图书馆

孩子们的誓言

插秧

...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08日 06:58

康德拉申鞠躬尽瘁

康德拉申鞠躬尽瘁   苏联七十多年间,音乐指挥界曾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其中移居欧美者,先有库谢维茨基(Сергей Кусевицкий,1874-1951)和阿什肯那齐(Владимир Ашкенази,1937 )后有罗斯特罗波维奇(Мстислав Ростропович,1927-1907)等人,但康德拉申(Кирилл Кондрашин,1914-1981)却是东西方世界最为关注的指挥。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其艺术造诣极其深厚,他所演绎的俄...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04日 06:14

北朝鲜的军人【独家组图】

北朝鲜的军人【独家组图】

朝鲜反制裁标志

三军之威

女兵是生力军

从军才是美女

视察

视察之二

视察之三

视察之四

交流

机枪手

声讨

崇拜

 

新兵

女射手

男射手

准备打仗

女兵方阵

女水兵方阵

还是女兵方阵

苏联女兵范儿

回眸一笑

战斗誓言

军中的胖妞-600工分

战功卓著

从娃娃抓起

街头

楷模

文工团

...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29日 07:57

文学巨臂高尔基之陨

文学巨臂高尔基之陨   晚年高尔基       高尔基和穆拉       话说一九八六年九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图书博览会。我恰在那次博览会的美国展台上,看到了俄裔美国作家别尔别洛娃(Нина Берберова,1901-1993)的俄文版传记小说《铁女人》(Железная женщина,New York, 1981)。这部作品,依据史实披露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与情人穆拉相爱与厮守十三年,最终,穆拉奉斯大林之命,于一...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26日 06:19

北朝鲜的女人(独家组图)

北朝鲜的女人(独家组图)

蓦然回首

 

交通警

 

红歌红舞

 

女工

 

射击运动员

 

假日街头

 

悲伤

 

运动员

 

 

琴女

 

 

地铁

 

列车员

 

 

卖花女

 

女店员

 

街道工作人员

 

读书女

 

电脑

 

村妇

 

加油站

 

母与子

 

秋读

 

姊妹

 

早霞

 

解说员

 ...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22日 10:10

北朝鲜的孩子(独家组图)

北朝鲜的孩子(独家组图)

歌声

在浴场

先军之礼

娃娃兵

小团队

孩子的口粮

泪飞

痛打野心狼

挥手前进

笑靥

饥饿

感恩

疑惑

舞蹈

琴声

我家

我心

...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19日 10:31

我的北朝鲜之旅(原创组图)

我的北朝鲜之旅(原创组图)

金日成广场:金家一统天下

准备打仗是全体国民的共识

在公共场合朝鲜人严肃有余

永远的警惕性见诸于眼神

从小耳闻的千里马精神

广场上的革命战争史群雕

街心花园里也有读书的少女

喷泉旁也有谈情的爱侣

街头也有观风景的王老五

都市建设者小憩中

环卫女工忙碌着

难得看到朝鲜人的轻松状态

店外的地摊:叫卖的竟然是人民军军帽

朝鲜八景之一的妙香山

平...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09日 12:09

布罗茨基诗歌首部中译本的故事

布罗茨基诗歌首部中译本的故事   今天,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裔美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1996年)的名字已经享誉天下,他各种版本的诗歌中译文和相关回忆诗人的著作,可谓卷轶浩繁。尽管苏联在1987年第12期《新世界》杂志选登了《乌兰尼亚》、《一种语言》和《一个美丽时代的终结》等三部诗集中的部分诗歌,但是,这些诗歌当时能否在中国翻译发表,却有争议,一来,中国苏联文学界向来看苏联脸色行事,二来,布罗茨基移居美国,后获得诺贝尔文...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06日 09:13

为何人的宗教情感与生俱来

为何人的宗教情感与生俱来   复活节后第一个礼拜日,按教规称之为多马周,或叫使徒多马。那日,教堂诵读福音书之复活的救世主出现在圣使徒面前。此刻其中,并无多马。众使徒告诉他发生的事,多马说:“我非看见他手上之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约翰福音,20:25) 一句人们常挂在嘴边之“我总不信”,使我们与复活之事相隔。有人敞开心扉和满怀喜乐地信了复活之事,另一些人却说:“我不信。我觉识不到此事,这与我生...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04日 19:39

春节:隐退与蒙新

春节:隐退与蒙新   江河流淌,不知疲倦。成群的鱼儿在水底戏嘻,河水承载者大船小艇,浇灌着田野和草原——两岸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每个时刻,每个瞬间对于江河来说,都是一次持续的更新,都是对其珍藏的目标——海洋的一次追求。而时光对于寂静的水塘却是别样。水塘慵懒和萎蘼地置身两岸之间,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它们似乎毫无新意。只是缓慢地在水下沉积淤泥,缓慢地在水面生出浮萍——就在那里,在明净般的水面浮出了恶臭扑鼻的沼泽,还有危...
阅读全文>>